翻過多少設計書? 看過多少設計展? 沒有很多,但看過的也不少,今天卻突然讓我大悟過去每一天都是在走馬看花!
進入實習前,因為缺乏創意做作業,心情與邏輯告訴我,設計只是個被牽著鼻子走的領域,與藝術相比太不自由了,進了公司後,卻讓我瞬間了解很多,那是太多似懂非懂的情況下瞬間來的平衡與開竅,了解為什麼設計師能提案出多種樣式,做的得心應手又不失明顯的風格?
我們三個實習生終於同時接到這一個多月以來最接近從無到有的改版,我們一聽到業務給的指示,把多種版本卻是同一品牌的標誌整合,用了整個下午,保留規則之外傻傻的不知道什麼才是建設性的修正,還將那些需要修正的字體、顏色不停的拿來沿用,總監說我們在尚未分析包裝原設計之前就算做了許多layout,是徒勞無功,也是增加問題。
白底配白色黑框的字體很不清楚卻還保留它,或者增加了原包裝沒有的字體卻毫無理由,又或者排列太整齊沒有主賓沒有空間感,不像一個包裝倒像張海報。
總監一如往常親自來關心我們,告訴我們的問題在哪,直接坐下來幫我們修改。還帶著我們三個從工作區走到閱讀區,同時教了我們三個好多好多關於包裝的細節以及設計師應有的視野。
拿到案子的一開始,分析是最重要的事情,分析原設計不好的地方,一一列出,逐一修改。該產品所要的族群是什麼? 營造什麼樣的風格? 切入點可能是日美中歐英式等等、年齡約30-40歲或可信賴等等,而不是拿到業務給的幾項規則就開始排列與嘗試,不管多麼埋頭苦幹,如果沒有抓到自己要的目標等於盲目地做,畫面裡任何一個元素以及形式都有它的道理,從字的編排、配色再到圖片,原設計劣質的地方也要感受出它的動機,加強它。
每個人都會做設計,為什麼同一個產品每個人做出來的力量以及氣氛不同,那是文化、經驗、目標的差異導致。總監說的話讓我深深體悟:如果只會照著客戶、業務以及他人給的規則設計,不是設計,設計師的價值如同工程師可以將機器不斷拆解,從中省略重組出更棒的新機器,2顆引擎可以組成1顆、2顆變3顆,這是設計者的價值而不是照吩咐換零件而已。
從書櫃拿下包裝設計書,很多都是有印象的畫面,似乎都翻過,但這完全不算什麼,沒有今天,就不會發現看再多書再多展覽都是沒用的,難怪看書看展的時候總是感覺只有驚嘆卻很盲目。
每當接觸書籍、活動都只看只買順眼或喜好的,卻嚴重忽略一點,
那 只 是 個 人 喜 歡 的 作 品。
書裡為什麼總是有我們看不順眼的作品? 展覽裡為什麼總是有我們無法理解得獎的道理? 瞬間打破,赤裸裸的分析給我們聽,讓我深深了解道理所在,每一個國家的設計風格與優缺點。
Paul總監先翻出與我先前不久設計錯誤卻又類似的設計作品,像書、像海報卻不像包裝,那是日本包裝設計偏好的,將包裝設計成像書或像海報的編排,沒有掠奪消費者的吸引力,卻有著某些平平的美感,日本很多,其實也是可行,包裝沒有一定的規則,但初學一定要從傳統包裝訓練起。傳統包裝不是所謂的俗又有力,而是強烈釋放包裝的重點,淡化包裝陪襯的物件,明顯的主賓,不嚴肅的畫面。雖然日本的設計玩比較大卻還是有典型的日式風格,不過卻很少見到傳統設計套用在商業包裝上,這是他們的民族性使然。再翻出非常多的作品,顯示日本商品包裝不斷跳脫包裝既有的規則,也時常出現其他國家的風格。
但日本還是有玩過頭的情況,總監隨便翻翻一指,還真有一看就覺得不夠大器、不好吃或不想買的商品包裝案例。
再拿出另一本美式包裝設計,相形之下,美式設計的包裝竟然比較傳統,較少留白也時常滿版,品牌品名有明顯的主賓設計,翻到與上一本日式包裝也有的商品,兩本對照都是洗面乳,編排、用色、用字卻大有出入,美國的洗面乳比較穩重,日本的一看就是比較年輕的人在使用,但這些沒有什麼不好,它們都有各自的族群,成熟的人不喜歡流行的東西,反倒喜歡高級、先進的感覺,年輕的人不喜歡穩重的調性,會感覺很臭老,放到宿舍裡就會不搭的感覺。
日本玩的大,還需要營造它們所要擁有的風格氣氛,這有一定的經驗累積才能激發出來。如果只給我們一條魚三個字設計包裝,我們絕不會設計出他所翻到的包裝案例,一定會有不安全感,那是每個人在未經歷練前必定有的心情,這就是包裝有趣的地方。
義大利版本的Vogue,看義大利的雜誌,訂了一本整間公司沒有人會的義大利文時尚雜誌,不是虛偽而是要學習畫面上可取的氣氛營造法,它的色彩為什麼會感受摩登,可能只因為這個紅染了一點紫,加了一些水光,再打了什麼燈去攝影。我們從不覺得藏青的地毯配的了粉紅的玫瑰花朵,但調整過比例,其實可以非常合諧。唯美的畫面,就算它是女生的衣服,男生不會買它,但它讓你感覺舒服順眼那就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國際時尚沒有幾個男人會懂,然而男設計師就是要了解。不然碰到某大客戶上門,只會覺得你跟他談都沒資格。同樣,女生也要看看一些Man's的雜誌。
像英國的設計英國的時尚就會比較繁複比較經典,如皇室般的富麗堂皇,地板要有花紋,桌上擺滿銀器跟蠟燭。義大利的CASA Vogue封面跟這張英式雜誌的照片相比,都是專拍室內、桌子的廣告攝影,還真能看出手法的差異性隱約營造的風格。美國的Vogue封面是一間,再加任何一樣東西就會破壞美感的空房間,藉機讓我們知道一個畫面如果有這樣的情況,便是要收手,儘管它有多麼空曠多麼悽涼,感覺到位就該停止。每一張圖片,每個色彩,每個比例,都架構著特有的氣氛,單純幾個色塊卻用不同比例並排著,就有某一國的風格。
花時間雜誌,裡面滿滿的植物攝影,原本想不透公司訂這本雜誌做什麼,原來是要看大自然的配色。自然是名詞也是形容詞,它潛在的告訴我們可以效仿這些美麗花草照合諧的配色與比例;商業週刊,總監說這本算是他挑過最易懂的財經週刊,能讓設計師了解市場行情。這些種種都是一位設計師必須了解的,當一位設計師我知道不簡單,可我今天經過這位總監的分析之後,深深的領悟到更多更高的價值觀。
書、展,不是多就好,但要看的面面俱到,知道自己要看什麼,也要知道每一件作品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不然不會讓你有緣遇到。主觀不是不好,但要記得對事留餘地,不然學到的東西會更少,不管是不是設計師,生活就是面對隱藏太多環節卻又隨處可見的人事物。
是成長,是一個過程的小小金鑰匙,繼續加油!!
本篇內容係更新 "091021 Package 日記
by Wayne W.G.Kuo
留言列表